
黨務公開
網站首頁 |
|
中醫科普難在拆破中醫
發布時間:2015-06-02 來源:admin 閱讀量:0
一位省廳級的衛生官員,因推動中醫科普知識,卻被受眾戲謔為“豬蹄廳長”、“通關廳長”。在毀譽參半的媒體躁動中,對中醫科學性的質疑比信任多了許多。一些在中醫學里本來是有根有據的東西,為何總會挑動起人們質疑的神經?中醫“神秘主義”成了中醫藥知識傳播的主要藩籬!
1. “神秘”藩籬使人們認識中醫的非理性成分增加。
中醫和巫術同源異流,從一產生就讓中醫充滿了東方文化特有的神秘主義色彩,雖然最終“醫巫揖別”,各走各的路,但是同一基因烙下的相似印跡,使巫的陰影一沒有全完從中醫里蛻化掉,一旦有時機,還會出現“返祖”事件。從扁鵲的飲“上池之水”,華佗的“預測死期.”,到今天的氣功治癌癥,“病家不用開口中,便知病情根源”……,無不使人覺得中醫吊詭而神秘。
由于幾千年的相沿浸染,古籍的普遍傳載,老百姓眼里的中醫也是無所不能,他們認為,中醫之所以有現在的頹勢,全是醫者學藝不精,以至于前不久幾位“大師”級的“中醫師”從炫目的神秘中走出來時,竟有不少人為之悲催難眠。民眾的無知與業界對某些中醫理論和行為的“敝掃之珍”,要使中醫科普走進這神秘的學術殿堂,撩開其神秘的學術面紗,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盡管如此,中醫必須高揚科學大旗,用真理的破拆器,清除其神秘藩籬。科學雖不能完全解釋一切自然現象,但是,作為研究人體生命現象的中醫學,如果任其“切脈辨胎兒性別” 之類的基礎思維都不性理的現象在中醫界蔓延的話,人們對中醫的認識,最終只有從神秘走向異端而變成邪說。
2.“博大精深”是中醫科普破拆“神秘”藩籬的攔路虎
中醫的神秘還在于古醫籍記載的一些難以把握,靈異離奇事件,如“金汁”(處理過的“人糞清”)可以治“天行熱疾中毒”;“頭發”可以止血…,這無疑會使現代人覺得突兀而另類,也許用中醫傳統理論很容易把這些機理講清楚,但身處在現代社會的人是否認同這些理論,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中醫科普的任務,就是必須對所有古醫籍上的這些“神秘”藩籬進行破拆,用現代話語給受眾說明他們為什么可以瀉熱,可以止血。如果經過論證,無法給出答案時,可以存疑待考。如果確認是不可能存在的行為和理論,就必須還事物本來面目,不要因為中醫“面子”,動不動就以“博大精深”,“超科學”搪塞公眾。張悟本們正是運用“博大精深”這一萬能的神秘說理利器,把中醫一次次推到違背科學常識的風口浪尖。當然,從文化傳承方面考量,象中醫古籍里記載的神仙靈怪,難以理解的超自然之類的東西,如“視見垣一方人”、“死而復生”、“服藥成仙”、“懸絲釣脈”、…,可以從精神文化方面給予評價和傳播,這樣也給喜歡傳統文化考據者留下一些想象和研究空間,但必須注明事件本身是虛構的,以避免和中醫技術手段混為一談,使之滑向虛渺玄冥的神秘之境。
3. “心悟”與“語言文字”交流障礙是“神秘”藩籬的構造者
神秘主義常常以“心悟”為主要傳承方式,語言只是“登岸之筏”,文字不過是“渡津之箋”。語言文字只是心志表達的不得已的無奈符號。神秘主義認為,一但用符號來交流表達,就失去了事物本意的原真。這就是道家說的“道,可道,非常道”。道,如果可以道說,就不是真正的道了。醫家也說“醫者,意也”。醫道,是用心體驗的技術。比如中醫學里的陰陽這一理論,你可以感覺得到,卻看不見,摸不著,很難精細量化,大到天地,小至原子、中子,都是他的說理對象。然而,這個說理過程中,有一個神秘的中介銜接過程——“悟”。思維敏捷,悟性自然就高,用之則能“仰觀天象,俯察地理,中通人事”。象陰陽、五行這類傳統哲學思辨性概念,普通受眾根本無法理解其中道理,就連現在學理工科的人,也覺得邊際太寬泛,凡所能包,無所不包,實在讓人難以捉摸。再看最近的“打通任督二脈”事件,這個“通”,只有練功者體悟得到。如果一定要用語言文字來描述,就會讓人浮想聯翩:是豁然貫通?還是細流慢通?什么狀況下稱之謂“通”?“通”之前之后有什么不同?…,這些都無法盡言體悟者的感受。而中醫科普面臨的問題是,如何突破專業技術的“心悟”傳承,與普通受眾常識傳播時“語言文字”之間的交流屏障。也就是說,我們在普及中醫藥常識時,必須給廣大受眾搭建一個直觀、簡明、易懂、“心悟”與“語言文字”相一致的對接交流平臺。
4.“神秘”讓中醫科普與受眾之間互動難度加大。
由于中醫藥理論時代久遠,神秘的語境、語意較之現代社會發生了很大變化,語言文字表述與主觀心悟感受的脫節,加之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中醫藥,與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廣大受眾,在對事物認知上的反差,造成中醫科普與受眾之間難以互動起來,我在很多次中醫養生講座中都遇到類似問題,你講到“心”,病人立即就與西醫解剖的“心”對接,你講到“五味”,他立即又和現代生理學的味覺 “辛、甘、酸、苦、咸”等同起來,這種你說南,他想北,你普及中醫,他聯想西醫的現象,在中醫藥知識傳播時,經常會遇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不及時用相應的知識與之互動,受眾就會按自已的理解將其運用于生活當中,就很可能造成不好的后果,進而對中醫產生反感。比如,我們講到 麻黃能發汗,是因為它味“辛”。有細心的受眾就會問,我親口嘗過,麻黃沒有“辛”的味道啊?如果你不把它說清楚,就很難再受眾互動下去。我們就會這樣告訴大家,中藥的“味”,不僅有“固有味”,更多的時候是指“功能味”。什么是功能味呢?中醫先哲們在醫療實踐中發現,象辣椒、生姜之類的辛辣之品,食用后會大汗淋漓,后來,他們就把食用后即使沒有口感“固有辛味”,但能使人出汗的藥物賦予它一個“功能辛味”,這就是包括麻黃在內的很多藥物“辛而不辛,味而無味”的原因所在。然后再舉一反三,很輕松地解決了“吃鹽補腎.”,“吃醋養肝”的錯誤認識。可見,只有與受眾互動,中醫科普才可能證明神秘中醫原來是如此“靠譜”。
現在有一種說法,要普及中的醫知識,需提高全民的傳統文化素養,這固然重要。但要讓生活在現代環境中的廣大受眾反過來學傳統理、說傳統話、做傳統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中醫知識的普及,還得靠我們自己用科學方法,以大眾易懂,通俗趣味,符合現代社會環境和需要的表達與廣大受眾互動起來,才是中醫科普走出困境根本之跟。
上一篇: 發展中醫特色莫夸大“坐堂”作用
下一篇: 中醫院應讓“傳統”和“現代”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