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務公開
網站首頁 |
|
中醫院應讓“傳統”和“現代”齊飛
發布時間:2015-06-02 來源:admin 閱讀量:0
對于中醫院的發展方向,部分中醫人士心存憂慮:一則擔憂,過快融入現代技術,中醫固有的傳統優勢將特色不保而“西化”,一則懼慮,如與現代社會主流意識脫節,中醫最終將成孤芳自賞的屠龍之技。于是乎,這幾年中醫院在固守傳統還是挺進現代的爭論中徘徊踟躕。筆者認為,應讓“傳統中醫”與“現代中醫”在中醫院里比翼齊飛,各自根據自己的特點在社會的需求中去求得生存、發展和壯大的空間。
何謂“傳統中醫”和“現代中醫”
在“傳統中醫”和“現代中醫”劃分上,筆者認為,將在西方工業革命產生之前沒有受到其現代理念和技術的影響,或在工業革命產生之后,卻不愿接受其現代理念和技術的中醫稱為“傳統中醫”,有人將之稱為“純中醫”。一些學者在界定“傳統中醫”與“現代中醫”時,主要以時間來劃分,即工業革命前為“傳統中醫”,之后為“現代中醫”。這不全面,關鍵要看中醫師本身有無因時應變的意識,有的中醫師有這種意識,卻沒有形成現代中醫的歷史條件,但他們堅決反對墨守成規,比如明代吳又可指出:許多無辜者“不死于病,乃死于醫;不死于醫,乃死于圣經之遺亡也。”清代王清任也認為“今人治之不效者,非今人錯治,乃古方誤人”,明顯地表露出因應時代需求的意識,且都在各自領域為中醫做出了巨大貢獻,雖身處古代,卻備足了現代中醫的精神,他們也就是順理成章的現代中醫了。
“傳統中醫”與“現代中醫”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理論(儒、道、釋)淵藪,以比類取象——氣、陰陽、五行學說為科學方法論,以辨證唯物論為指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和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以中國傳統醫學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坐堂醫是其外化形象。而后者則是在“傳統中醫”的基礎上廣泛吸納各個時期有用的現代理念、技術與方法為我所用,中醫院是其外化形象。在研究方法上,前者以“人文哲學科學”為主,后者更吸納了“自然工科科學”養分,這也從根本上導致了二者的不“兼容”,“傳統中醫”與“現代中醫”的碰撞也因此從未消停過,“傳統”指責“現代”數典忘祖,“現代”批評“傳統”夜郎自大,在相互“掐架”的過程,受傷最大的就是中醫。因此,與其“同室操戈,互相貶損”,不若“比翼齊飛,各揚所長”。
“傳統”與“現代”齊飛,讓中醫院擺脫純中醫匱乏的尷尬
從邏輯上講,既然是中醫院,其內涵架構就應包括中醫“傳統”和“現代”的全部。而現行中醫院的架構設置全部沿用的是西醫醫院模式,這就導致一些中醫院只有一塊“姓中”的牌子上,內里根本就“不是中”,病人到中醫院沒有中醫的氛圍,青年中醫分配到中醫院里沒有歸屬感,中醫的文化根脈得不到有效傳承。另一方面,如果中醫院全部停留在“傳統中醫”的方法和技術上,中醫就只能躺在老祖宗的功勞薄上停步不前,而祖宗們未曾見過的一些急、難、危、重疾病,后輩中醫們就會因此得不到探索的機會,新傷病如重大傳染病、災害性損傷、車禍傷等,也會因傳統中醫的局限性得不到臨床實踐,中醫就會失去發展的新源泉。
因此,中醫院首先應從架構上實現“傳統中醫”和“現代中醫”并舉齊飛,建立起有中醫院自身體系特點的架構模式,充分體現中醫院自身的管理特點,其基本思路是:把中醫院的內涵架構分設為“傳統中醫部”、“現代中醫部”兩個大板塊。
傳統中醫部,完全按傳統中醫的自身學術規律來處理臨床事務的場所。為了保持中醫固有的傳統風貌,遵循其自身的學術規律,滿足社會上對“純中醫”的需求,為傳統中醫從業人員營造出“繼承為先,經典為本,古法至上,防治皆‘中’”的氛圍,傳統醫學部內涵配置,除不得借助和運用現代西方醫學的方法和技術外,所有傳統中醫的理論、技術、方法、工具、方藥等都應該允許存在,并根據病人需求用諸臨床。
現代中醫部,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廣泛吸納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為其所用的場所。它可以借助現代設備從事中醫的診斷,可以用計算機技術為病人辨證論治,為青年中醫師提供老中醫專家智庫,可以利用現代給藥方式,為中藥開辟新的給藥途徑等,其基本框架有如現今各地的中醫院。之所以說是“基本框架”,而不說“內涵配置”,是因為現行模式下的中醫院的內涵配置里最缺乏的就是“傳統(純)中醫”,這也是傳統中醫人士誚噪中醫院被“西化”的把柄。而中醫院內設置傳統中醫部,能從根本上改變中醫院只“姓中”而“不是中”的尷尬。
傳統中醫部與現代中醫部的內涵關系
內涵關系,是指在中醫院內部,“傳統中醫部”與“現代中醫部”的協調與配合。
在科室設置上,傳統中醫部可以根據《周禮》、《諸病源候論》、《醫宗醫鑒》等典籍的描述來設置具有傳統中醫學術特點的基本科室,如時病科(包括傷寒、溫病等,相當于現代的感冒等),癰瘍科(包括癰、疽、疔、癤、皮膚病、內癰如腸癰、肺癰,附骨疽等,相當于現代的外科、皮膚科和急腹癥),稚病科(小兒病等,相當于現代的兒科),女科(包括婦病、產病等,相當于現代的婦產科),雜病科(所有內傷病患等,相當于現代的內科)、神病科(包括驚、癇、狂、失眠等,相當于現代的精神科或神經內科)。除一些基本科室,由于中醫強調“三因制宜”,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設置能體現本地地緣和病譜特色的中醫科室。
現代中醫部主要用現代醫學分科的方法來設置科室,這主要是因為:①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已經很難將一些傳統中醫病證和現代所指稱的病癥對應起來,比如傳統醫學所稱的“郁證”、“臟躁”等;②一些沒有記載的后傳統中醫時期的新病癥,如禽流感、艾滋病、乙肝、非典等,人們只能用現代眼光和思維去考量它;③現代科技帶動的“四診”及其治療技術科室是中醫診療技術的現代延伸,比如醫技科室、影像功能科室、核醫學科室、ICU室等。這些只是按現代醫學分科的理由,并不是說現代中醫部完全與中醫“絕緣”。相反的是,在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和方法的同時,現代中醫部必須依據中醫理論和方法來處理臨床事務,取得中醫執業資格的現代中醫部人員,可以運用中醫理論和方法來對現代醫學進行匹配性探索。即使是像醫技科室這類現代味很濃的科室,現代中醫部也有責任運用中醫的方法對其進行挖掘、整理、總結,使之真正上升為中醫理論。
傳統中醫部的主要責任之一是繼承中醫,現代中醫部的主要職責之一是發揚中醫。“繼承”是以原汁原味為主,“發揚”是由粗至精,有揚有棄,這也可看作是傳統中醫部與現代中醫部在職責上的根本區別。基于這一區別,傳統中醫和現代中醫都應有嚴格的準入制度,各自按其職責和特點相對獨立地開展工作。特別是傳統中醫部相對獨立地開展臨床工作,可以減少現代因素的干擾,能使其更好地保持傳統中醫應有的特色。那么,靠什么來使“傳統”和“現代”這兩個醫學部在相對獨立的情況下互動起來呢?就是現代醫療的會診制度。傳統(現代)醫學部接診的病人,如果需要在現代(傳統)中醫部進一步診治,可以申請醫務部門組織相關人員會診,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案,其好處在于:①能有效地解決二者需要相互配合處理的臨床事務;②現代中醫能成為傳統中醫的備急手段,從而有效支援傳統中醫對“十八反”、“十九畏”之類學術禁區進行有益探索;③傳統中醫能有效克服現代中醫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的不足;④有效地整合二者的功能,而不丟失各自的特色。
總之,中醫院內涵架構上設置“傳統中醫部”和“現代中醫部”,能很好地理順中醫繼承和發展的矛盾關系,既可以使其獨立自主地發揮各自的優勢,又能融合二者的特長產生出整合效應,從根本上擺脫中醫院無“(純)中醫”的尷尬。目前公立醫院改革已全面展開,是中醫院內涵體系架構優化的最佳契機,只要發揮中醫人的群體智慧,就一定能實現“傳統中醫”與“現代中醫”在中醫院里比翼齊飛。而在“傳統中醫”與“現代中醫”的相互滲透下,中醫院必將迎來新的輝煌。
上一篇: 中醫科普難在拆破中醫
下一篇: 漫談“中醫”及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