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務公開
網站首頁 |
|
視病人如親人 待病人如客人
發布時間:2015-06-02 來源:admin 閱讀量:0
視病人如親人 待病人如客人
——四川遂寧市中醫院服務理念溯源
□ 李道丕 四川省遂寧市中醫院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衛生工作目標,而實際情況是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除了體制的原因外,醫患之間的矛盾沖突,成了這一困局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破解這一困局,促進醫患關系良性發展,進一步提升醫院的服務質量,是醫院管理者必須面臨的課題。去年十八大召開后,四川省遂寧市中醫院開始廣泛征求全院干部職工的意見和建議,創新性地提出了“視病人如親人,待病人如客人”的服務理念。現就這一理念作溯源性探討,旨在拋磚引玉,使其得到進一步完善。
樹立“救人活命”的執業觀
我國歷代醫家認為,醫生的神圣職責當是“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其實古人學醫的初始動機就是為“君親”治病,以盡忠盡孝,同時也為民眾解除危厄以“兼愛”天下,既然是為“君王”“親人”,治病的神圣職業,當然是“非仁孝之士不可讬也”。醫者除了“救人活命”,用心而治之外,只能常懷“拯黎元于仁壽,濟羸劣以獲安”的兼愛大眾的念想。
如何讓醫者牢固樹立起“救人活命”的執業觀念?我們主張,為醫者應“易地以觀”。清代名醫費伯雄認為:“欲救人而學醫則可,欲謀利而學醫則不可。我如有疾,望醫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觀,則利心自淡。”這就是說,醫生應站在病人親屬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擬定治療措施,有了這種正確的執業觀,治病時就能像對親人般細心、用心,接診病人時就能像對賓客般周到、熱情。
樹立“疏財重義”的功利觀
自古以來,醫術被稱為“仁術”,醫生被稱為“仁人”,這一“仁”字既包括了“少私寡欲”的疏財重義觀念,還要求醫生必須具備“博愛仁慈”的心腸。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今天,金錢至上,物欲泛濫已不是個別現象,親人、客人這些重要人倫理念,已經被“向錢看”、“自我中心意識”所取代,如果一個社會沉淪到了為親人和客人盡心出力都要談到“利害”時,不管是享受方還是出力方,都會因此產生不信任,醫患之間的沖突越來越劇烈也就不難理解了。而在中醫學的傳統文化里,既有儒家“仁者愛人”的養分,又有道家“少私寡欲”的精髓。當今我們更要弘揚“視病人如親人,待病人如客人”理念,對病人要像對親人一樣孝悌、待客人一樣真誠,慈悲為懷,施恩不圖回報,救難不計名利,切忌“持已所長,專心經略財物”。歷代醫家之所以有“名”,不僅是他們醫技高明,“疏財重義”的功利觀更使他們名噪千秋。
樹立“精深廣博”的技術觀
良好的愿望必須建立在堅實的措施上,如果一名醫生僅有“視病人如親人,待病人如客人”理念,沒有精湛醫術,廣博知識,也只能是無本之木的美好設想而已,如果親人臥病床榻,客人不幸染恙,我們只能端茶倒水,噓寒問暖,不能救治他于倒懸,最終的效果也是對親人和客人的不敬不孝不尊,可見“視病人如親人,待病人如客人”的核心就是要醫者樹立起“精深廣博”的技術觀,牢記“醫之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于藥”。必須“精究方術,博采眾方”, “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無失,處刺針藥,勿得參差。”這樣,“視病人如親人,待病人如客人”才會有實際內容而真正服務于病人。
樹立“專一沉潛”的治學觀
如果說“視病人如親人,待病人如客人”必須具備“精深廣博”的技術手段,那么“專一沉潛”的治學態度,是使技術手段“精深廣博”的動力和源泉。治學,不惟是技術的“精深廣博”,更是操守的修煉和升華。中醫學認為:“醫者,意也。”用心體驗,才能得其精要。晉代名醫王叔和強調:“醫藥為用,性命所系”,“誠能留心研窮,究其微賾,則可比蹤古賢,代無橫夭矣。”醫者臨床時,當跳出醫患關系模式而進入親人、客人情感境界時,就會深深體悟出古代醫家要求治學時“思貴專一,不容淺嘗者問津;學貴沉潛,不延浮躁者涉獵”的深遠寓意。如果治學時淺嘗輒止,孟浪浮躁,墨守成規,技不壓厄,最終只能是“子欲養而親不待”——即使你有好愿望,親人也難享好的療效的尷尬結果。因此,要視患如親,待患如客,必須要有建立在“專一沉潛”基礎上的“精深廣博”的技術,學習上要深入細致,潛心研讀,“不至豁然大悟不止”。這樣才能“于以拯救蒼生,而藥無虛發,方必有功”。歷代先賢的學術精髓才能得以發揚光大,自己的理論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才能日益提高,臨床時我們才會無愧于親情和友情。
樹立“普同一等”的服務觀
同是父母生,同為炎黃孫,兄弟姐妹一家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視這種親情人倫關系的維系,面對疾厄,共同對付,幸福來臨,共同歡享,絕少有三六九等的身份區別,因而醫生替病人治病救厄,消災除害時,“視病人如親人,待病人如客人”是最佳的服務模式,不管病人本身狀況如何,醫生必須“先發大慈惻隱之心”,既然病人是我們的“親人”,就診時是我們請來的“客人”,因而在臨床上“若有疾厄求者,(醫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至親之想”。這種“普同一等”的服務觀,自然縮短了醫患之間的感情距離,同時醫生也會摒棄以貌取人,衣帽取人等雜念,而是“見彼苦惱,若己有之”,一心撲在病人的救治上。
樹立“奉獻社會”的濟世觀
病人如親人,醫院似家庭,家是小的國,國是大家庭。古代中醫學者不僅把病人視為親人,還在這種“家國”文化觀念影響下,常常把為社會公益事業謀利益作為已任,因而老百姓也把中醫生稱為“濟世之人”。主要表現在恤民賑災、匡正學術偏見和力挽社會頹風三個方面。“視病人如親人,待病人如客人”目的就是使醫生不僅要視患如親,待患如客,更要站在“家國”的高度,認清醫院是社會公益性福利事業這一特性,深刻牢記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當下,醫生都有濟世的重要社會職責——為天下人服務,為社會出力。而這種賑濟社會的職責完全是建立在回報社會,不要索取、不怕勞苦、不怕犧牲,徹底體現個人價值的基礎上的。今后我們將更加積極主動參與社會的各項公益活動,為職工奉獻社會提供機會,通過社會的認可,使職工的濟世觀念不斷得到強化,激發他們愛院、愛家、愛社會的情感。真正體現“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不僅僅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人,以自己的子女為子女,讓中國傳統文化里的“仁慈兼愛”思想,通過“視病人如親人,待病人如客人”服務在醫院進一步發揚光大。(本文摘自《中國中醫藥報》)
上一篇: 中醫的“做文”與“做事”
下一篇:情況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