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務公開
網站首頁 |
|
中醫的“做文”與“做事”
發布時間:2015-06-02 來源:admin 閱讀量:0
前不久,某市由政府主管部門牽頭評選該市的“名中醫”,評選條件中有幾個“硬件”:市級以上的科研成果至少一項;連續3年至少有一篇專業學術論文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上發表。出人意料的是,這個市的中醫院在“比到箍箍買鴨蛋”時卻出現了尷尬,那些在臨床上看病多、頗受病人歡迎的醫生卻少有人入圍。無獨有偶,就在這次評選之后不久,該院又開始評定第二季度的獎金,結果那些喜歡做文章的“名中醫”候選人,比善于臨床、看病人多的醫生得到的獎金要多,最多相差將近十倍。
由于許多地方評選“名中醫”的條件把做文的分量看得很重,這就形成了成“名”的人病人少,病人多的人難以成名。如果此次評選“名中醫”的條件偏重看病,同樣也會產生相應的矛盾。只有做文的人能看病,看病的人又擅做文,這種矛盾就不會產生了。然而,要達到這種水平一般人是很難做到的。
古人云:“盈于此,則不足于彼”。這可能就是做文與看病很難兼容的根本原因所在。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像基層醫院的醫生,上班時間,沒有病人時就用心鉆研理論,有病人時就一心積經驗。8小時以外,平均每天能用于做學問的時間至多兩三個小時。而像做中醫這樣的大學問,要利用業余時間在一生中把數千年的知識全部學到手顯然是很困難的,要想全部學精通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即使是當今中醫界的大腕級人物也只能在某個方面、某個領域有所建樹和作為。比如,在理論研究方面,有的長于《內經》,有的工于《傷寒》,有的擅于《溫病》。在臨床上,有的是婦科能手,有的是兒科專家,有的是內科高人等。即使是那些在歷史上叫得響、頗有地位的大家也不可能在理論和臨床上達到“半斤八兩”的精度平衡,必是有所偏頗,如《內經》、《難經》作者等理論為上的大家就很難見其有臨床經驗流傳后世,而葉天士等以臨床見長的大家就很難見到有精辟的理論著作留下來。當然,這些大家的遺憾或許可以歸昝于訓詁時的疏漏,但終究是沒有受到訓詁學的青睞,就足以說明即使是中醫界的泰山北斗,在理論與實踐上是必有所偏的。這不是他們有意要“偏科”,實在是人生苦短,精力有限。
中醫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科學,其獨特的傳承方式注定了中醫師門庭若市的必由之路一是靠祖傳,一是和時間抗爭。前者要說明的是,雖然人很年輕,只要有祖上的“余威”(現今稱“名人效應”)一脈相承地蔭蔽著,不愁沒有人上門求治。后者要說明的是,雖然沒有一脈相承的優勢,但隨著時日的推移,臨床經驗的不斷豐富,病人數量會相應增多。筆者曾多次聽到一些白胡子老中醫喟嘆:年輕時沒有病人找,讓人急。年老了,病人多,更讓人煩。這足以看出一位中醫的經驗對上門求診病人的數量究竟能產生多么巨大的影響。
病人多,作為醫生來說肯定是好事,但病人多,診務纏身,肯定就沒有多少時間研究中醫理論。不客氣地說,許多臨床高手,在理論方面連“半罐水”的標準都很難達到。把“詣”讀成“旨”、“菅”念作“管”、“愎”稱為“復”者,在基層醫院不在少數。每次職稱晉升的理論考試,是他們最撓頭的事,而說到臨床考核,他們卻是一副志得意滿之狀。
中醫的發展,離不開有深厚理論功底的帥才,更離不開有豐富實踐知識的將才,這給我們人事部門的啟迪是:對中醫這樣理論知識跨度特大、實踐性特強的行業,不管制定什么樣的政策,不可能讓一個人同時兼具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完備知識,只有這樣,出臺的政策才符合中醫人才成長的規律。
上一篇: “南丁格爾”精神的弘揚者
下一篇: 視病人如親人 待病人如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