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務公開
網站首頁 |
|
從“陰陽五行學說”看中醫涉新能力
發布時間:2015-06-02 來源:admin 閱讀量:0
“陰陽”的概念,最早見于《易經》,“五行”的概念最早見于《尚書》,但兩種觀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而真正把陰陽五行上升為學說,則是戰國時期的陰陽家們。因他們提倡陰陽五行學說,并用它解釋社會人事,廣泛將它應用于社會各個領域而得名“陰陽家”,也稱“陰陽五行學派”或“陰陽五行家”,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為先秦學派之一。
陰陽是古人對宇宙萬物兩種相反相成的性質的一種抽象,也是宇宙對立統一及思維法則的哲學范疇。最早在神農時期,人們就有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以日月(陰陽)升降為標準的作息經驗。春秋戰國時期,中國賢哲們拈出“陰陽”二字,來表示萬物兩兩對應、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用其來解釋自然現象、社會政治倫理道德。如《管子·乘馬》稱“春秋冬夏,陰陽之推移也”,《道德經·四十二》謂“萬物負陰而抱陽”,
《周易·系辭》稱“一陰一陽之謂道”,《春秋繁露·陰陽義》中的“天道之常,一陰一陽,陽者天之德也,陰者天之刑也”等。
《尚書·洪范》中稱:“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惫湃苏J為,宇宙萬物就是由這五種基本物質構成的。它也是關于宇宙社會屬性及其變化規律的范疇系統。五行的“行”字,有“運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便是變動運轉的觀念,也就是“相生”與“相克”。與《尚書》同時期的著作《國語》則提出了五行“相雜”而構成萬物的樸素唯物主義世界觀。到戰國時代,陰陽和五行漸漸合流,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模式,便是以“陰陽消息,五行轉移(日月變遷,世運轉移)”為理論基礎的宇宙觀。
可以看出,春秋戰國之前,陰陽五行的概念和應用已經在當時社會的各個領域廣泛涉及,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在陰陽家鄒衍們的歸納、總結下形成了新的陰陽五行學說模式。而在春秋戰國之前,中醫基本處在經驗醫學階段,即使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理論體系也還十分不成熟,所以這時的中醫既不能入“流”,更不能成“教”。鄒衍的陰陽五行學派形成后,陰陽五行學說才逐漸被運用于醫學領域,使抽象的哲學與具體的醫學相結合,使其有了更具體、更深刻的醫學思辯內涵,中醫學也才名正言順地在中國傳統文化科技史上獨立樹起了一幟。
醫學是一門復合型學科,不可能脫離其他學科的養分和成果而獨立發展。即使在今天,西醫學如果不享用現代物理、化學、生物等等學科的成果,也是寸步難行的。從中醫理論的形成也印證了這一規律,中醫理論中除吸收了陰陽家的理論外,還吸收了很多儒家、道家、墨家、農家和兵家的理論,而這正是中醫的長處所在,它不像其他流派,互相詰難,其理論很難揉和在一起。中醫卻能集合各家之長,只要對醫家說理有幫助,對病人康壽有好處,就能通過醫家們的理解、釋譯、接受和創造性的的轉化,使其成為自己的理論,皆能為我中醫所用,最后成為“不流不教,自成一家”的醫家,傳統中醫的極大包容性和汲新能力,最終使其成為了中國科技史上一顆最為璀燦的明珠。
上一篇: 漫談“中醫”及其“中”
下一篇: 離開現代化,中醫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