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院文化
網站首頁 |
|
杏林先鋒第九期
發布時間:2019-07-16 來源:未知 閱讀量:0
杏林先鋒|潘振:有苦有樂 愿做兒童健康“守護神”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求含靈之苦…勿避險希、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著有《大醫精誠》
在市中醫院天峰街院區,門診大樓人來人往。在兒科門診室里,科主任潘振早早守候在這里
1:30
不斷的,有大人帶著小孩前來問診。一個年輕媽媽帶著一個1歲9個月的小男孩走了進來。前幾日他們便已經來過,小男孩持續了幾天的咳嗽和發燒,潘振仔細詢問,確診其為咽喉部感染所引起的癥狀,并開了藥。近日,媽媽帶著兒子過來復診,潘振拿起聽診器,笑著對小男孩說,“來,和爺爺打個電話哇”!小男孩順從地點點頭,潘振聽診后,告訴其媽媽恢復情況不錯,并囑咐再多吃幾天的藥加以鞏固。
隨后,一雙咳嗽的姐弟走了進來;一個年輕媽媽抱著約兩個月的小女孩前來檢查開藥;一個一歲多的小女孩疑似患上手足口病……
潘振醫生的診桌前,不斷走來抱著或牽著小孩的家長,潘振仔細詢問著小朋友的患病癥狀,再通過聽診器聽診,用壓舌板看喉嚨等基本確定患者的病情,隨后開藥。“基本上一天要看七十多個門診,最多的一天看了100多個。”送走病人的間隙,潘振向記者介紹。
三十年
1984年,潘振從家鄉蓬溪考上了重慶醫科大學兒科系,五年的醫學生涯辛苦而充實,1989年,畢業后的潘振被分配至大英縣人民醫院兒科,2003年,他調入了市中醫院兒科擔任主任醫師。
轉眼間,三十年的光陰便在潘振與小患者們的“親密接觸”中倏忽而過。如今,每天早上七點半,他便準時到達病房,與同事交班查房或會診后,他便到門診迎接病人和家屬的到來。
從事兒科診斷數十年,潘振也深深了解兒童和成人患者的差異,很多兒童不能自己很清楚地訴說病情,這就需要兒科醫生有足夠的耐心與患者交流,以及有很強的洞察能力;因為兒童與成人的某些體征有些不同,這需要兒科醫生的專業素養不斷提高;在加上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患者所表現出的病情也有所不同,這也需要兒科醫生在不斷的臨床應對中摸索經驗。
對每位一患者,他都做到仔細觀察,認真詢問,他還摸索了和小孩子交流的方式,用兒童的語言和他們“聊天”,從而準確獲悉患者病情,有助于診斷和治療。
55歲
從醫近30年,來到市中醫院也有15個年頭,潘振看著自己的小患者們一個個長大。“以前來的時候還是被抱著或者牽著的,現在都是大姑娘大小伙啦!”他笑著比劃。在街上碰到,很多患者和家屬都會親切地叫他“潘醫生”,小孩兒還會甜甜地叫上一聲“潘爺爺”。
1964年出生的潘振已經55歲,和小朋友們打了半輩子交道,他笑言從醫生涯是“苦中有樂”。他說自己平日里看到小孩都覺得親切,想要去“逗逗”,而看到那些經過他的悉心治療恢復健康的小患者們,他更是覺得“很有成就感。”
聊起兒科科室的同事們,潘振滿口稱贊。“我們科室大部分都是年輕人,而且都很能干。”這些年輕的同事們大多是醫科大學本科或者研究生畢業,有著豐富的醫療儲備知識,加上臨床的認真學習和交流,在加上如今市中醫院越來越先進的設備添置,他認真而自豪地說“我們是一個專業而熱情的團隊。”
上一篇:杏林先鋒第八期
下一篇:述責述廉促擔當 篤行實干啟新程